今天拾级考试网带你认识化学高考题以及应该怎么解决它,如果我们能早点知道解决方法,下次遇到的话,就不用太过惊慌了。下面,跟着拾级考试网一起了解吧。

化学高考真题

化学高考真题

2009年全国高考化学 6.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NaOH溶液后加热既有气体放出又有沉淀生成的一组是A.Ba2+ 、 . . B.ca2+、 . . C.K+、Ba2+、Cl-、 D.Mg2+、 、 、k+ A.4 B.3 C.2 D.17.将15mL2mol· Na2CO3 溶液逐滴加入到40ml0.5mol MCLn盐溶液中,恰好将溶液中的 离子完全沉淀为碳酸盐,则MCLn中n值是A.4 B.3 C.2 D.1 8.下列表示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错误的是 A. B. C. D. 9.现有乙酸和两种链状单烯烃的混合物,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a,则碳的质量分数是A. B. C. D. 10用0.10m1 L-1的盐酸滴定0.10m1 L-1的氨水,滴定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c(NH+4)>c(CI-),c(OH-)>c(H+) Bc(NH+4)>c(CI-),c(OH-)=c(H+) C c(CI-)>c(NH+4),c(OH-)>c(H+) D c(CI-)>c(NH+4),c(H+)> c(OH-) 11.为了建言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 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 ,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A B C D 12.有关下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既可以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在光照下与Br2发生取代反应B. I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3molNaOH反应C. 即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D. 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13.下图表示反应X(g) 4Y(g)+Z(g), <0,在某温度时X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A. 第6min后,反应就终止了B. X的平衡转化率为85%C. 若升高温度,X的平衡转化率将大于85%D. 若降低温度, 和 将以同样倍数减小 27、(15分)浓H2SO4和木炭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请从下图中选择用所需的仪器(可重复选择用)组成一套进行该反应并检出反应产物的装置。现提供浓H2SO4、木炭和酸性KMnO4溶液,其他固、液试剂自选择。(连接和固定仪器用的玻璃管、胶管、铁管、铁架台及加热装置等均略去) 将所选的仪器按连接顺序由上至下依次填入下表,并写出该仪器中应加试剂的名称及其作用。 28.(15分)下图所示装置中,甲,乙、丙三个烧杯依次分别盛放100g5.00%nNaOH溶液、足量的CuSO4溶液和100g100.00%的K2SO4溶液,电极均为石墨电极。(1) 接通电源,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丙中K2SO4浓度为10.47%乙中c电极质量增加,据此回答问题:① 电源的N端为极② 电极b 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③ 列式计算电极b上生成的气体在标状况下的体积④ 电极c的质量变化是_g⑤ 电解前后各溶液的酸、碱性大小是否发生变化,简述其原因:甲溶液乙溶液_29(15分)已知周期表中,元素Q、R、W、Y与元素X相邻,Y的最高化全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回答下列问题(1) W与Q可以形成一种高温结构陶瓷材料。W的氧化物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W的氧化物的晶体类型是_(2) Q的具有相同化合价且可以相互转变的氧化物是__(3) R和Y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R呈现最高化合物的化学式是(4) 这5个元素的氢化物分子中,①立体结构类型相同的氢化物的沸点从高到低排列次序是(填化学式)其原因是②电子总数相同的氢化物的化学式和立体结构分别是_(5)W和Q所形成的结构陶瓷材料的一种合成方法如下:W的氯化物与Q的氢化物加热反应,生成化合物W(QH2)4和HC1气体。W(QH2)4在高温下分解生成Q的氢化物和该陶瓷材料,上述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是__30(15分)化合物H是一种香料,存在于金橘中,可用如下路线合成回答下列问题:(1)11.2L(标准状况)的烃A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可以产生88gCO2和45gH2OA的分子式是_(2)B和C均为一氯代烃,它们的名称(系统命名)分别为_(3)在催化剂在下1mo1FH2反应,生成3苯基—1—丙醇。F的结构简式是(4)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5)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6)写出所有与G具有相同官能团的G的芳香类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 09年全国高考化学卷2 6.物质的量之比为2:5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N2O,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 1:4 B.1:5 C. 2:3 D.2:5 7.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8.下列徐树中正确的是A. 向含有CaCO3沉淀的水中通入CO2 至沉淀恰好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NaHCO3 饱和溶液,又有CaCO3沉淀生成。B.向Na2 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生成的CO2与原Na2 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C.等质量的NaHCO3和Na2 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在同温同压下,生成的CO2体积相同D.向Na2 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有结晶析出 9.某元素只存在两种天然同位素,且在自然界它们的含量相近,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6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它是副族元素 B.它是第六周期元素 C.它的原子核内有63个质子D.它的一种同位素的核内有89个中子 10.现有等浓度的下列溶液:①醋酸、②苯酚、③苯酚钠、④碳酸、⑤碳酸钠、⑥碳酸氢钠。按溶液pH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A.④①②⑤⑥③ B.④①②⑥⑤③ C.①④②⑥③⑤ D.①④②③⑥⑤11、? CH(g)-2O2(g)=CO2+2H2O(l) 现有H2与CH4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3695KJ。则原混合气体中H2与CH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1∶1 B.1∶3C.1∶4 D.2∶3 —OCCH3O —OC—O 12、1 mol 与足量的NaOH

溶液充分反应,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为A.5 mol B.4 mol C.3 mol D.2 mol13、含有a 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x mol Cl2。下列各项为通Cl2过程中,溶液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其中不正确的是A.x=0.4a,2Fe2-+Cl2=2Fe3++2Cl-B.x=0.6a,2Br-+ Cl2=Br2+2Cl-C.x=a,2Fe2++2Br-+2Cl2=Br2+2Fe3++4Cl-D.x=1.5a,2Fe2++4Br-+3Cl2=2Br2+2Fe3++6Cl-27.(15分)某温度时,在2L密闭容器中气态物质X和Y反应生成气态物质Z,它们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表所示。(1)根据下表中数据,在答题卡该题相应位置上画出X.Y.Z的物质的量(n)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t/minX/molY/molZ/mol01.001.000.0010.900.800.2030.750.500.5050.650.300.7090.550.100.90100.550.100.90140.550.100.90 (2)体系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列式计算该反应在0-3min时间内产物Z的平均反应速率:; (4)该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X的转化率A等于;(5)如果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改变实验条件(温度、压强、催化剂)得到Z随时间变化的曲线1、2、3(如右图所示)则曲线1、2、3所对应的实验条件改变分别是:1 __ 2_ 3 28.(15分)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示意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1)A中加入的物质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2)B中加入的物质是_,其作用是:(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得现象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4)实验时在D中观察到得现象是_,D中收集到的物质是__,检验该物质的方法和现象是_.29(15分)现有A、B、C、D、E、F六种化合物,已知它们的阳离子有 阴离子有 ,现将它们分别配成 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① 测得溶液A、C、E呈碱性,且碱性为A>E>C;② 向B溶液中滴加稀氨水,先出现沉淀,继续滴加氨水,沉淀消失;③ 向D溶液中滴加 溶液,无明显现象;④ 向F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白色絮状沉淀,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 实验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E溶液是 ,判断依据是 ;(3)写出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式:A ,C ,D ,F .30.(15分) 化合物A相对分子质量为86,碳的质量分数为55.8%,氢为7.0%,其余为氧.A的相关反应如下图所示: 已知R-CH=CHOH(烯醇)不稳定,很快转化为 。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A的分子式为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3)A的结构简式是 ;(4)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5)A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四个同时满足(i)能发生水解反应(ii)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两个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 、 ;(6)A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其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在一条直线上,它的结构简式为

高考化学试题的各种类型归纳

高考生此时已经开始了各个科目的复习,化学这门科目要回归教材,强化主干基础知识的梳理和记忆。下面是我整理分享的高考化学试题的各种类型归纳,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更多高考相关内容推荐↓↓↓

高考物理提分技巧

高考英语七选五技巧

高考补录的具体流程

高考志愿填报详细步骤

高考化学试题的几种类型

1.元素或物质推断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或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命题点,采用提供周期表、文字描述元素性质或框图转化的形式来展现题干,然后设计一系列书写化学用语、离子半径大小比较、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判断及相关简单计算等问题。此类推断题的完整形式是:推断元素或物质、写用语、判性质。

【答题策略】元素推断题,一般可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只含短周期元素的周期表,然后对照此表进行推断。(1)对有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2)对无明显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示条件的限定,逐渐缩小推求范围,并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予以推断;(3)有时限定条件不足,则可进行讨论,得出合理结论,有时答案不止一组,只要能合理解释都可以。若题目只要求一组结论,则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有时需要运用直觉,大胆尝试、假设,再根据题给条件进行验证也可。

无机框图推断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 方法 :读图审题→找准“突破口”→逻辑推理→检验验证→规范答题。解答的关键是迅速找到突破口,一般从物质特殊的颜色、特殊性质或结构、特殊反应、特殊转化关系、特殊反应条件等角度思考。突破口不易寻找时,也可从常见的物质中进行大胆猜测,然后代入验证即可,尽量避免从不太熟悉的物质或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物质角度考虑,盲目验证。

2.化学反应原理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把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及三大平衡知识融合在一起命题,有时有图像或图表形式,重点考查热化学(或离子、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反应速率大小、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电化学装置、平衡曲线的识别与绘制等。设问较多,考查的内容也就较多,导致思维转换角度较大。试题的难度较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答题策略】该类题尽管设问较多,考查内容较多,但都是《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不会出现偏、怪、难的问题,因此要充满信心,分析时要冷静,不能急于求成。这类试题考查的内容很基础,陌生度也不大,所以复习时一定要重视盖斯定律的应用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巧及注意事项;有关各类平衡移动的判断、常数的表达式、影响因素及相关计算;影响速率的因素及有关计算的关系式;电化学中两极的判断、离子移动方向、离子放电先后顺序、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有关利用电子守恒的计算;电离程度、水解程度的强弱判断及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技巧等基础知识,都是平时复习时应特别注意的重点。在理解这些原理或实质时,也可以借用图表来直观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图表的能力与技巧。 总结 思维的技巧和方法,答题时注意规范细致。再者是该类题的问题设计一般没有递进性,故答题时可跳跃式解答,千万不能放弃。

3.实验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以化工流程或实验装置图为载体,以考查实验设计、探究与实验分析能力为主,同时涉及基本操作、基本实验方法、装置与仪器选择、误差分析等知识。命题的内容主要是气体制备、溶液净化与除杂、溶液配制、影响速率因素探究、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物质成分或性质探究、中和滴定等基本实验的重组或延伸。

【答题策略】首先要搞清楚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一系列操作或提供的装置都是围绕实验目的展开的。要把实验目的与装置和操作相联系,找出涉及的化学原理、化学反应或物质的性质等,然后根据问题依次解答即可。

4.有机推断类试题

命题常以有机新材料、医药新产品、生活调料品为题材,以框图或语言描述为形式,主要考查有机物的性质与转化关系、同分异构、化学用语及推理能力。设计问题常涉及官能团名称或符号、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空间结构、计算、检验及有关合成路线等。

【答题策略】有机推断题所提供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也可能有数据),这类题往往直接从官能团、前后有机物的结构差异、特殊反应条件、特殊转化关系、不饱和度等角度推断。另一类则通过化学计算(也告诉一些物质性质)进行推断,一般是先求出相对分子质量,再求分子式,根据性质确定物质。至于出现情境信息时,一般采用模仿迁移的方法与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使用。推理思路可采用顺推、逆推、中间向两边推、多法结合推断。

高考化学选择题秒杀技巧

1.选择题

在高考理综试卷中有8个化学单选题。解答时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仔细考虑各个选项,合理采用排除法、比较法、代入法、猜测法等方法,找到选项与题干,选项与选项之间区别联系,迅速的找到所要选项。选择题的答题方法是多样化的,最合理的方法可以把时间尽可能的压缩到最短,为解决后面的大题腾出更多时间。

2.填空题

按照近几年情况看,在高考理综试卷中化学题是四道填空题。一般来讲实验题、无机推断、有机推断、其他题目各一个。对于填空题在答题时有些共性的要求。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无误。

(2)专业用语不能错。

(3)当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选择时,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不易失分。能用具体物质作答的要用具体物质作答,表达更准确。

(4)对于语言叙述性题目做答时要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叙述准确,且环环相扣,才能保证不丢得分点,才能得满分。

(5)对于计算型填空,要注意该书写单位的要书写单位。

3.解答题

在解高考化学解答题时,语言文字的表达很重要。答题时内容要突出原理,层次分明,符合逻辑,文字精炼.若思路混乱,言不及题,词不达意,即使长篇大论也不得分,不按要求答题会失分,书写不规范也会失分。

高考化学解答题解题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化学计算:

(1)守恒法思想,包括元素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

(2)数轴法思想,两种物质之间发生反应时相对量不同,发生的反应不同这一类计算题。

高考化学注意事项

第一卷题量的调整,重点和 热点 仍保持,应确保传统试题的得分率。第二卷难度应该比去年加大,突出试题的创新性、应用性和探究性。

实验:实验板块第一题是基本实验,包括基本操作和仪器选用等,应重视教材上的一些基本实验。第二题主要考查实验思维能力,如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和分析等,应帮助学生形成这类题型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思想。

无机:注重从结构到性质的 思维方式 的考查。框图题可以是性质推断,也可以是工业或提纯流程的分析推断。框图题突破口多,不会在一处卡死。要帮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试题的基本方法。

有机:通过计算(或识图)加推断,写物质结构简式,要帮助学生掌握通过计算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常见方法。有机推断题通常是信息题,注意信息的提取、理解、归纳和知识的整合。注意答题的规范表达,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计算:第一题通常是基本化学计算,应确保得分。第二题中的计算常分几个小问,有难有易,难度也不一定依次提升。应提醒学生整体阅读,先易后难,不一定依次答题。

高考化学试题的各种类型归纳相关 文章 :

★ 2022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

★ 高考化学知识点汇总大全

★ 高考化学知识点专题总结

★ 高三的化学复习方法具体介绍

★ 2022高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 高三化学知识点小结

★ 高考化学必背复习知识点归纳

★ 化学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化学高考真题

2009年全国高考化学 6.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NaOH溶液后加热既有气体放出又有沉淀生成的一组是A.Ba2+ 、 . . B.ca2+、 . . C.K+、Ba2+、Cl-、 D.Mg2+、 、 、k+ A.4 B.3 C.2 D.17.将15mL2mol· Na2CO3 溶液逐滴加入到40ml0.5mol MCLn盐溶液中,恰好将溶液中的 离子完全沉淀为碳酸盐,则MCLn中n值是A.4 B.3 C.2 D.1 8.下列表示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错误的是 A. B. C. D. 9.现有乙酸和两种链状单烯烃的混合物,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a,则碳的质量分数是A. B. C. D. 10用0.10m1 L-1的盐酸滴定0.10m1 L-1的氨水,滴定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c(NH+4)>c(CI-),c(OH-)>c(H+) Bc(NH+4)>c(CI-),c(OH-)=c(H+) C c(CI-)>c(NH+4),c(OH-)>c(H+) D c(CI-)>c(NH+4),c(H+)> c(OH-) 11.为了建言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 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 ,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A B C D 12.有关下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既可以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在光照下与Br2发生取代反应B. I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3molNaOH反应C. 即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D. 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13.下图表示反应X(g) 4Y(g)+Z(g), <0,在某温度时X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A. 第6min后,反应就终止了B. X的平衡转化率为85%C. 若升高温度,X的平衡转化率将大于85%D. 若降低温度, 和 将以同样倍数减小 27、(15分)浓H2SO4和木炭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请从下图中选择用所需的仪器(可重复选择用)组成一套进行该反应并检出反应产物的装置。现提供浓H2SO4、木炭和酸性KMnO4溶液,其他固、液试剂自选择。(连接和固定仪器用的玻璃管、胶管、铁管、铁架台及加热装置等均略去) 将所选的仪器按连接顺序由上至下依次填入下表,并写出该仪器中应加试剂的名称及其作用。 28.(15分)下图所示装置中,甲,乙、丙三个烧杯依次分别盛放100g5.00%nNaOH溶液、足量的CuSO4溶液和100g100.00%的K2SO4溶液,电极均为石墨电极。(1) 接通电源,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丙中K2SO4浓度为10.47%乙中c电极质量增加,据此回答问题:① 电源的N端为极② 电极b 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③ 列式计算电极b上生成的气体在标状况下的体积④ 电极c的质量变化是_g⑤ 电解前后各溶液的酸、碱性大小是否发生变化,简述其原因:甲溶液乙溶液_29(15分)已知周期表中,元素Q、R、W、Y与元素X相邻,Y的最高化全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回答下列问题(1) W与Q可以形成一种高温结构陶瓷材料。W的氧化物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W的氧化物的晶体类型是_(2) Q的具有相同化合价且可以相互转变的氧化物是__(3) R和Y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R呈现最高化合物的化学式是(4) 这5个元素的氢化物分子中,①立体结构类型相同的氢化物的沸点从高到低排列次序是(填化学式)其原因是②电子总数相同的氢化物的化学式和立体结构分别是_(5)W和Q所形成的结构陶瓷材料的一种合成方法如下:W的氯化物与Q的氢化物加热反应,生成化合物W(QH2)4和HC1气体。W(QH2)4在高温下分解生成Q的氢化物和该陶瓷材料,上述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是__30(15分)化合物H是一种香料,存在于金橘中,可用如下路线合成回答下列问题:(1)11.2L(标准状况)的烃A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可以产生88gCO2和45gH2OA的分子式是_(2)B和C均为一氯代烃,它们的名称(系统命名)分别为_(3)在催化剂在下1mo1FH2反应,生成3苯基—1—丙醇。F的结构简式是(4)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5)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6)写出所有与G具有相同官能团的G的芳香类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 09年全国高考化学卷2 6.物质的量之比为2:5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N2O,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 1:4 B.1:5 C. 2:3 D.2:5 7.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8.下列徐树中正确的是A. 向含有CaCO3沉淀的水中通入CO2 至沉淀恰好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NaHCO3 饱和溶液,又有CaCO3沉淀生成。B.向Na2 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生成的CO2与原Na2 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C.等质量的NaHCO3和Na2 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在同温同压下,生成的CO2体积相同D.向Na2 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有结晶析出 9.某元素只存在两种天然同位素,且在自然界它们的含量相近,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6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它是副族元素 B.它是第六周期元素 C.它的原子核内有63个质子D.它的一种同位素的核内有89个中子 10.现有等浓度的下列溶液:①醋酸、②苯酚、③苯酚钠、④碳酸、⑤碳酸钠、⑥碳酸氢钠。按溶液pH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A.④①②⑤⑥③ B.④①②⑥⑤③ C.①④②⑥③⑤ D.①④②③⑥⑤11、? CH(g)-2O2(g)=CO2+2H2O(l) 现有H2与CH4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3695KJ。则原混合气体中H2与CH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1∶1 B.1∶3C.1∶4 D.2∶3 —OCCH3O —OC—O 12、1 mol 与足量的NaOH

溶液充分反应,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为A.5 mol B.4 mol C.3 mol D.2 mol13、含有a 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x mol Cl2。下列各项为通Cl2过程中,溶液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其中不正确的是A.x=0.4a,2Fe2-+Cl2=2Fe3++2Cl-B.x=0.6a,2Br-+ Cl2=Br2+2Cl-C.x=a,2Fe2++2Br-+2Cl2=Br2+2Fe3++4Cl-D.x=1.5a,2Fe2++4Br-+3Cl2=2Br2+2Fe3++6Cl-27.(15分)某温度时,在2L密闭容器中气态物质X和Y反应生成气态物质Z,它们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表所示。(1)根据下表中数据,在答题卡该题相应位置上画出X.Y.Z的物质的量(n)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t/minX/molY/molZ/mol01.001.000.0010.900.800.2030.750.500.5050.650.300.7090.550.100.90100.550.100.90140.550.100.90 (2)体系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列式计算该反应在0-3min时间内产物Z的平均反应速率:; (4)该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X的转化率A等于;(5)如果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改变实验条件(温度、压强、催化剂)得到Z随时间变化的曲线1、2、3(如右图所示)则曲线1、2、3所对应的实验条件改变分别是:1 __ 2_ 3 28.(15分)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示意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1)A中加入的物质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2)B中加入的物质是_,其作用是:(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得现象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4)实验时在D中观察到得现象是_,D中收集到的物质是__,检验该物质的方法和现象是_.29(15分)现有A、B、C、D、E、F六种化合物,已知它们的阳离子有 阴离子有 ,现将它们分别配成 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① 测得溶液A、C、E呈碱性,且碱性为A>E>C;② 向B溶液中滴加稀氨水,先出现沉淀,继续滴加氨水,沉淀消失;③ 向D溶液中滴加 溶液,无明显现象;④ 向F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白色絮状沉淀,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 实验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E溶液是 ,判断依据是 ;(3)写出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式:A ,C ,D ,F .30.(15分) 化合物A相对分子质量为86,碳的质量分数为55.8%,氢为7.0%,其余为氧.A的相关反应如下图所示: 已知R-CH=CHOH(烯醇)不稳定,很快转化为 。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A的分子式为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3)A的结构简式是 ;(4)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5)A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四个同时满足(i)能发生水解反应(ii)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两个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 、 ;(6)A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其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在一条直线上,它的结构简式为

高中化学高考选择题几种重要官能团可以使什么褪色及其原理

甲烷燃烧

CH4+2O2→CO2+2H2O(条件为点燃)

甲烷隔绝空气高温分解

甲烷分解很复杂,以下是最终分解。CH4→C+2H2(条件为高温高压,催化剂)

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CH4+Cl2→CH3Cl+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条件都为光照。 )

实验室制甲烷

CH3COONa+NaOH→Na2CO3+CH4(条件是CaO 加热)

乙烯燃烧

CH2=CH2+3O2→2CO2+2H2O(条件为点燃)

乙烯和溴水

CH2=CH2+Br2→CH2Br-CH2Br

乙烯和水

CH2=CH2+H20→CH3CH2OH (条件为催化剂)

乙烯和氯化氢

CH2=CH2+HCl→CH3-CH2Cl

乙烯和氢气

CH2=CH2+H2→CH3-CH3 (条件为催化剂)

乙烯聚合

nCH2=CH2→-[-CH2-CH2-]n- (条件为催化剂)

氯乙烯聚合

nCH2=CHCl→-[-CH2-CHCl-]n- (条件为催化剂)

实验室制乙烯

CH3CH2OH→CH2=CH2↑+H2O (条件为加热,浓H2SO4)

乙炔燃烧

C2H2+3O2→2CO2+H2O (条件为点燃)

乙炔和溴水

C2H2+2Br2→C2H2Br4

乙炔和氯化氢

两步反应:C2H2+HCl→C2H3Cl--------C2H3Cl+HCl→C2H4Cl2

乙炔和氢气

两步反应:C2H2+H2→C2H4→C2H2+2H2→C2H6 (条件为催化剂)

实验室制乙炔

CaC2+2H2O→Ca(OH)2+C2H2↑

以食盐、水、石灰石、焦炭为原料合成聚乙烯的方程式。

CaCO3 === CaO + CO2 2CaO+5C===2CaC2+CO2

CaC2+2H2O→C2H2+Ca(OH)2

C+H2O===CO+H2-----高温

C2H2+H2→C2H4 ----乙炔加成生成乙烯

C2H4可聚合

苯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 (条件为点燃)

苯和液溴的取代

C6H6+Br2→C6H5Br+HBr

苯和浓硫酸浓硝酸

C6H6+HNO3→C6H5NO2+H2O (条件为浓硫酸)

苯和氢气

C6H6+3H2→C6H12 (条件为催化剂)

乙醇完全燃烧的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 (条件为点燃)

乙醇的催化氧化的方程式

2CH3CH2OH+O2→2CH3CHO+2H2O(条件为催化剂)(这是总方程式)

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方程式

CH3CH2OH→CH2=CH2+H2O (条件为浓硫酸 170摄氏度)

两分子乙醇发生分子间脱水

2CH3CH2OH→CH3CH2OCH2CH3+H2O (条件为催化剂浓硫酸 140摄氏度)

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方程式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乙酸和镁

Mg+2CH3COOH→(CH3COO)2Mg+H2

乙酸和氧化钙

2CH3COOH+CaO→(CH3CH2)2Ca+H2O

乙酸和氢氧化钠

CH3COOCH2CH3+NaOH→CH3COONa+CH3CH2OH

乙酸和碳酸钠

Na2CO3+2CH3COOH→2CH3COONa+H2O+CO2↑

甲醛和新制的氢氧化铜

HCHO+4Cu(OH)2→2Cu2O+CO2↑+5H2O

乙醛和新制的氢氧化铜

CH3CHO+2Cu→Cu2O(沉淀)+CH3COOH+2H2O

乙醛氧化为乙酸

2CH3CHO+O2→2CH3COOH(条件为催化剂或加温)

烯烃是指含有C=C键的碳氢化合物。属于不饱和烃。烯烃分子通式为CnH2n,非极性分子,不溶或微溶于水。容易发生加成、聚合、氧化反应等。

乙烯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密度略小比空气,难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1) 氧化反应:

①常温下极易被氧化剂氧化。如将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的紫色褪去,由此可用鉴别乙烯。

②易燃烧,并放出热量,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产生黑烟。

2)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3) 聚合反应:

2.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CH3CH2OH===CH2=CH2↑+H2O (条件为加热,浓H2SO4)

(2)发生装置:选用“液液加热制气体”的反应装置。

(3)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

(4)注意事项:

①反应液中乙醇与浓硫酸的体积比为1∶3。

②在圆底烧瓶中加少量碎瓷片,目的是防止反应混合物在受热时暴沸。

③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在液面下,以准确测定反应液温度。加热时要使温度迅速提高到170℃,以减少乙醚生成的机会。

④在制取乙烯的反应中,浓硫酸不但是催化剂、吸水剂,也是氧化剂,在反应过程中易将乙醇氧化,最后生成CO2、CO、C等(因此试管中液体变黑),而硫酸本身被还原成SO2。SO2能使溴水或KMnO4溶液褪色。因此,在做乙烯的性质实验前,可以将气体通过NaOH溶液以洗涤除去SO2,得到较纯净的乙烯。

乙炔又称电石气。结构简式HC≡CH,是最简单的炔烃。化学式C2H2

分子结构:分子为直线形的非极性分子。

无色、无味、易燃的气体,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很活泼,能起加成、氧化、聚合及金属取代等反应。

能使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褪去。

乙炔的实验室制法:CaC2+2H2O→Ca(OH)2+C2H2↑

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a.可燃性:2C2H2+5O2 → 4CO2+2H2O

现象:火焰明亮、带浓烟 。

b.被KMnO4氧化:能使紫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可以跟Br2、H2、HX等多种物质发生加成反应。

现象:溴水褪色或Br2的CCl4溶液褪色

与H2的加成

CH≡CH+H2 → CH2=CH2

与H2的加成

两步反应:C2H2+H2→C2H4

C2H2+2H2→C2H6 (条件为催化剂)

氯乙烯用于制聚氯乙烯

C2H2+HCl→C2H3Cl nCH2=CHCl→=-[-CH2-CHCl-]n- (条件为催化剂)

(3)由于乙炔与乙烯都是不饱和烃,所以化学性质基本相似。金属取代反应:将乙炔通入溶有金属钠的液氨里有氢气放出。乙炔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白色乙炔银沉淀.

1、 卤化烃:官能团,卤原子

在碱的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

在碱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得到不饱和烃

2、 醇:官能团,醇羟基

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

能发生消去得到不饱和烃(与羟基相连的碳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如果没有氢原子,不能发生消去)

能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能被催化氧化成醛(伯醇氧化成醛,仲醇氧化成酮,叔醇不能被催化氧化)

3、 醛:官能团,醛基

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

能被氧化成羧酸

能被加氢还原成醇

4、 酚,官能团,酚羟基

具有酸性

能钠反应得到氢气

酚羟基使苯环性质更活泼,苯环上易发生取代,酚羟基在苯环上是邻对位定位基

能与羧酸发生酯化

5、 羧酸,官能团,羧基

具有酸性(一般酸性强于碳酸)

能与钠反应得到氢气

不能被还原成醛(注意是“不能”)

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6、 酯,官能团,酯基

能发生水解得到酸和醇

物质的制取:

实验室制甲烷

CH3COONa+NaOH→Na2CO3+CH4 (条件是CaO 加热)

实验室制乙烯

CH3CH2OH→CH2=CH2↑+H2O (条件为加热,浓H2SO4)

实验室制乙炔

CaC2+2H2O→Ca(OH)2+C2H2↑

工业制取乙醇:

C2H4+H20→CH3CH2OH (条件为催化剂)

乙醛的制取

乙炔水化法:C2H2+H2O→C2H4O(条件为催化剂,加热加压)

乙烯氧化法:2 CH2=CH2+O2→2CH3CHO(条件为催化剂,加热)

乙醇氧化法:2CH3CH2OH+O2→2CH3CHO+2H2O(条件为催化剂,加热)

乙酸的制取

乙醛氧化为乙酸 :2CH3CHO+O2→2CH3COOH(条件为催化剂和加温)

加聚反应:

乙烯聚合

nCH2=CH2→-[-CH2-CH2-]n- (条件为催化剂)

氯乙烯聚合

nCH2=CHCl→-[-CH2-CHCl-]n- (条件为催化剂)

氧化反应:

甲烷燃烧

CH4+2O2→CO2+2H2O(条件为点燃)

乙烯燃烧

CH2=CH2+3O2→2CO2+2H2O(条件为点燃)

乙炔燃烧

C2H2+3O2→2CO2+H2O (条件为点燃)

苯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 (条件为点燃)

乙醇完全燃烧的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 (条件为点燃)

乙醇的催化氧化的方程式

2CH3CH2OH+O2→2CH3CHO+2H2O(条件为催化剂)

乙醛的催化氧化:

CH3CHO+O2→2CH3COOH (条件为催化剂加热)

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CH4+Cl2→CH3Cl+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条件都为光照。)

苯和浓硫酸浓硝酸

C6H6+HNO3→C6H5NO2+H2O (条件为浓硫酸)

苯与苯的同系物与卤素单质、浓硝酸等的取代。如:

酚与浓溴水的取代。如:

烷烃与卤素单质在光照下的取代。如:

酯化反应。酸和醇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其实质是羧基与羟基生成酯基和水的反应。如:

水解反应。水分子中的-OH或-H取代有机化合物中的原子或原子团的反应叫水解反应。

①卤代烃水解生成醇。如:

②酯水解生成羧酸(羧酸盐)和醇。如:

乙酸乙酯的水解:

CH3COOC2H5+H2O→CH3COOH+C2H5OH(条件为无机酸式碱)

加成反应。

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别的有机物的反应。

乙烯和溴水

CH2=CH2+Br2→CH2Br-CH2Br

乙烯和水

CH2=CH2+H20→CH3CH2OH (条件为催化剂)

乙烯和氯化氢

CH2=H2+HCl→CH3-CH2Cl

乙烯和氢气

CH2=CH2+H2→CH3-CH3 (条件为催化剂)

乙炔和溴水

C2H2+2Br2→C2H2Br4

乙炔和氯化氢

两步反应:C2H2+HCl→C2H3Cl--------C2H3Cl+HCl→C2H4Cl2

乙炔和氢气

两步反应:C2H2+H2→C2H4---------C2H2+2H2→C2H6 (条件为催化剂)

苯和氢气

C6H6+3H2→C6H12 (条件为催化剂)

消去反应。有机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水、卤化氢等),而生成不饱和(含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化合物的反应。

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方程式

CH3CH2OH→CH2=CH2+H2O (条件为浓硫酸 170摄氏度)

两分子乙醇发生分子间脱水

2CH3CH2OH→CH3CH2OCH2CH3+H2O (条件为催化剂浓硫酸 140摄氏度)

不是很完全,但是基本可以完成了。

2009北京高考化学27题

做题要先抓住在本题在问什么。

本题是要判断溶液的颜色不同到底是因为浓度的影响还是因为溶了NO2的影响。所以方案是否可行也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来判断。

a项加热时,会使NO2气体溶解度降低从而逸出,但不影响溶液的浓度。所以,如果溶液的颜色改变了(由绿变蓝了),则说明是乙同学的观点对,甲同学的观点错。如果溶液颜色没变,说明不是NO2的影响,乙同学不对,甲同学对。所以是可行方案。

b项加水稀释时,溶液的浓度变小了,但是NO2与水也反应掉了(NO2 + 2H2O = 2HNO3 + NO),两个因素都改变了,就说明不了溶液颜色变化是因为谁的影响了,所以该方案是不可行的,错了。

c项通入氮气,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溶液浓度也不变,但是溶解在溶液中的NO2会被氮气带出去,这时如果溶液颜色变了,说明乙同学对,如果溶液颜色没变,说明甲同学对,所以也是可行的方案。

d项向溶液里通入(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的)NO2气体,则溶液中溶解的NO2的量更多了,但是硝酸铜溶液的浓度还是不变的,此时如果溶液颜色变了,说明是NO2的溶解造成的影响,乙同学对;如果溶液颜色没变,说明不是NO2溶解的影响,而是浓度的影响,甲同学是对的。所以也是可行的方案。